大清海关贪腐严重,乾隆为什么不下令彻查?背后的规则没人敢动
话说在1759年,当时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个洋人到北京去告御状,乾隆帝很生气。告状的是英国商人詹姆斯·弗林特,在经过天津转呈的告状信中,詹姆斯·弗林特控诉广州粤海关的官吏,说官吏对外国商人贪污索贿、层层剥削。
读到这封告状信,乾隆非常恼火,在他看来,洋人万里迢迢进京告状,这在历史上前所未有,堂堂大清朝,居然闹出这在有损面子的事情。
随后,乾隆命令两广总督李侍尧审理此案。詹姆斯·弗林特告状大清官吏腐败,是18世纪在华外商的集体心声。
没有明确规则
告状的这一年,恰好是清政府在广州启动一口通商的时候,从1759年到1842年,广州由此开启了长达83年的中国贸易进出口垄断时期。
外商们在这个时期深刻体会到了在中国做生意有多难,商品想在中国流通,就要靠索贿。
当时针对外商收取的关税,主要分为船钞或货船两种方式。假如是征船钞,按照规定,大船缴纳银子1200两,中船是960两,小船是大约340两。但实际上,按照这种征税方式,假如不贿赂,外商通常都很吃亏。
168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一艘货船来广州经商,一开始清朝的官吏开价要征税2065两,经过一个多月的讨价还价,最终以500两成交。英国商人的代价,就是私下给大清的海关官吏送320两银子。
经过一番贿赂,还是少了1000多两银子的税收,英国商人很高兴。但这也让外商们很害怕,在清朝做生意,关税没有明确的规则可以遵循,具体的关税是凭着跟清朝官吏讨价还价来制定,黑暗且摸不着边。
贪腐成风
做生意不透明,没有明文规则可以遵循,这是让所有商人都害怕的地方。当时大清对外关税的税率是4%,但实际征收远不止于此。
大清对外征收关税,还有一种叫“货税”,这种方式包含固定的商品价值4%的关税。而另外一个难以衡量的黑暗收入叫做“陋规”,就是上不了台面的“贿赂”。
当时针对外商的船只,每艘商船要征收1950两银子的“陋规”,这笔钱就是用来打点粤海关的官吏,进入中国做买卖,你不交也得交。
外商们回忆说,这些需要交的“陋规”加上关税,一艘外国商船实际缴纳的银子是商品价值的20%还多。
不过,这些钱只有极少部分进入大清的国库,绝大部分都流入了各路大小官吏和中间商的腰包。
对于官员的大局贿赂,乾隆心里是明白的,当时清朝的公务员实行的是底薪制,收入很低,如果不给官员甜头,他们是活不下去的。
以粤海关监督为例,这个官职在当时是二品大员,一年的工资仅仅155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是4万多元。于是,清朝皇帝对于管理的贪污腐败,更多时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品官员的工资都这么低,那些中下级的官吏就更不必说了。海关的普通工作人员,月薪3两银子,相当于现在900元人民币;海关稽查人员月薪也是3两银子,工资低到如此,又身居要职,不贪污肯定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提高收入,官员无法养家糊口,如果提高工资,清朝的财政又不堪重负,所以对于陋规的存在,清朝皇帝都选择了默许。
皇帝的私房钱
除了照顾底薪的官员,对于海关的集体性腐败,乾隆心里还有一个不好意思说出来的秘密。
乾隆皇帝的私人开销主要是来自内务府,而清朝海关的收入,一部分交给户部,另一部分交给内务府,作为皇帝的私房钱。
乾隆时期,粤海关每年大概会给内务府进贡约85.5万白银,如果皇帝结婚或者过生日,粤海关和属下十三行的商人,还会给皇帝众筹捐钱。
从1773年到1832年这59年,粤海关给清朝皇帝捐的白银就多达400万两,每年还会给皇帝私下进贡各种舶来的奇珍异品。
在清朝,粤海关被称为清朝皇帝的“南库”,替皇帝肩负着“搞私房钱”的任务。但粤海关监督工资低,政治任务又这么重,所以皇帝对于监督的安排,通常都是自己的心腹,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默许的。
粤海关监督往往在三年任期中,除了给皇帝搞私房钱,自己也会赚得盆满钵满,灰色收入至少几十万两。
对于实行低薪制的清朝来说,粤海关是个特殊的存在。从乾隆中期开始,粤海关就欧威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变成捞钱机器。洋人到此经商,不被剥一层皮,是不可能进入中国的。
说起来,詹姆斯·弗林特能够成功告状,也是因为花了银子打点。1759年,詹姆斯·弗林特到了天津之后,天津知府灵毓答应替他上呈御状,条件是索贿5000两银子作为辛苦费。双方讨价还价之后,最终以2500两辛苦费成交。于是,这份御状就呈现到了乾隆皇帝面前。
李侍尧接过乾隆的命令,以“失察”为名,将粤海关监督李永标革职查办,一些对洋商勒索的官吏也被处理和责罚。但对于洋商说的“陋规”李侍尧不敢取缔,他明白,如果取缔了天子的私房钱,后果会是什么下场。
在大清的低薪制下,粤海关已经成为一个深不见底的利益场。
随后,李侍尧将替詹姆斯·弗林特写御状的刘亚扁斩首,出主意的安徽商人汪圣仪处以重仗,杀鸡儆猴,警告那些跟外商走得太近的中国商人。而詹姆斯·弗林特,被下令抓起来,以“勾结内地奸民”为由,驱逐出境。
在乾隆和李侍尧看来,洋人想在大清内部做生意,却不想额外付出代价,这本身就不可能。清朝的主政者也无意建立一种规范化的财税制度,更乐于用潜规则的方式去抚平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规则背后的黑暗往往比明面更复杂,因为国家的惯性,比市场的力量更强大,这也是潜规则存在的逻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