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发表于 2021-5-30 08:14:02

中国海关红色档案故事 | 青岛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海关的接收与改造(上)

接管
——青岛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海关的接收与改造(上)
青岛是北方最晚解放的大城市。对于这座曾被列强殖民统治多年的著名海港,海关的接收与改造有其重要的标志性意义。本文以青岛解放档案、海关史料和亲历者口述史为基本资料,从中国共产党如何接管海关机构和业务的角度,对前期接管准备和具体接管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胶海关旧影
风云变幻
青岛,旧称“胶澳”。1865年,东海关便在青岛设立海关机构。德国借“巨野教案”强租青岛后,中德签署《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中国首个租借地海关——胶海关在此设立。此后青岛两次被日本强占,胶海关长期沦为列强进行经济侵略和资源掠夺的工具。
1945年抗战结束,国民政府接收胶海关,为换取美援反共打内战,不仅同意美国舰队驻扎青岛,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11月4日签订,又称《中美商约》)。美国商品输入中国和由中国运输物品去美国,不受任何禁止和限制,包括军舰在内的一切美国船舶,可以在中国“开放之任何口岸、地方及领水内”自由航行。条约的实质,是全中国领土向美国开放。所谓海关,成为向美帝国主义敞开的方便之门。
1948年10月,济南解放。青岛成为山东解放区包围中的孤悬之城,进出境船舶大幅减少,对外贸易极不正常。据同年进入胶海关工作的张侃回忆,他入关后正赶上纸币大量发行引发通货膨胀,发工资都是成麻袋的法币,钱贬值太快,关员们领了工资就赶紧扛去黑市换成银元。后来发过一段时间面粉,不久换成关金券,但一样迅速贬值。海关待遇已算优厚,平民生活可想而知。
青岛的局势就像是一锅即将烧开的热水,大家都知道很快就有沸腾翻滚的一天。胶海关仍维持着正常业务,职员中不乏从解放区出来的,了解共产党的接收政策,私下里也进行了宣传。大部分关员都认识到新中国发展经济肯定还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所以心态稳定,等待迎接解放。随着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长江以北唯留青岛一座港城因美国舰队盘踞仍未获得解放。1949年4月28日,中央军委“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毛泽东亲笔起草了命令,青岛解放迫在眉睫。
为了做好接管胶海关的工作,华东财办工商部决定将原设在胶州的进出口管理局及所辖红石崖海关与陆地边缘进出口事务所予以撤销,与石岛进出口管理局合并,成立青岛市军管会工商部对外贸易处(后改为山东省工商部青岛进出口管理局),局长郭士毅、副局长汤光德直接领导胶海关工作。与此同时,胶东区党委从烟台、石岛等海关抽调得力干部,与胶州进出口管理局及所属海关干部组成接管胶海关工作队。
为更好地完成接收任务,工作队用一个多月时间进行了集训。认真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有关文件、《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通过学习,大家认清了形势、熟悉了政策、明确了任务。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分析研究了接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了接管工作方案。
青岛解放了
根据时任中共胶东区委情报站站长辛成学回忆,1949年6月2日清晨,情报组长刘萍带领张文臣、张永年、林吉奎、刘志扬、王吉臣等到大港观察敌情,发现胶海关后院尚有十几名国民党武装关警,便爬过铁丝网翻入院墙,猛喝一声“放下武器,缴枪不杀!”关警们举手投降,共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13支。适有一队几百人的国民党兵从北开来,胡乱向这边打枪,情报组的林吉奎原是一名机枪射手,端起机枪扫射还击。敌人本来已是惊弓之鸟,听机枪声一响,便夺路逃窜。集结在码头的敌人也以为是解放军主力攻进城,就像炸了锅似的,争相登船逃命。



接收胶海关的警卫员合影
上午9时许,随着最后一艘国民党军舰驶离青岛港,国民党对青岛的统治正式落幕。码头上仍有2000多人的残部无法上船,爆发了大规模骚乱。12时,解放军先头部队抵达大港码头,骚乱很快被平息。一路上,广大市民敲锣打鼓迎接解放军,青岛解放了。
接收胶海关
6月2日下午,各接收工作队开始陆续进入市区分赴各点,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对青岛市的上千个行政、司法单位及官僚资本企业实行接管。由张学礼任军代表,高祚、张昆、叶秀斋、张庆励、张法卿、周厚欣、朱良民、邓庆、张元亨、单毅、王云峰任军代表助理的接管胶海关工作队及武装巡缉队百余人,于下午3时开进胶海关。
代理税务司刘贻禄率队在海关办公楼门前迎接。胶海关原有职员、工人、关警共367名,其中23人(关警7人,船员15人,职员1人)被敌人胁迫随“威海号”缉私船南逃,剩余344人(职员136人,工人及关警208人)都留了下来。工作队按胶海关原科室所属小港分所、浮标修理厂、东北门检査所、邮局支所、航空公司支所、团岛灯塔等单位分成10个小组,相应分配了干部。同时宣布旧职人员即日起停止行使一切职权,遵守军管会及人民政府法令,配合工作队做好交接。
23岁的军助理高祚是与军代表张学礼等一起随大部队徒步进入青岛的。他对胶海关的印象是办公楼比东海关大一些,工作队原来为接收胶海关配备了近200名干部,一进去发现从税务司到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原封不动留下来了,很多干部就只好先分配到别的单位。高祚被分配到军管会工商部,一个月后调回胶海关。



接收胶海关部分干部合影
20岁的解放区石岛海关关员鲁忠贤与20多位同事一起,由石岛奔赴青岛,带队的是石岛海关主任朱良民。他们幸运地搭乘一辆卡车,同车的还有多名外贸局的同志。车上装不下,有几位同志就用绳子将身体绑在两侧车门边,一路开到青岛近郊的即墨,徒步走到城阳后又搭乘火车到大港。据他回忆,虽然坐的是闷罐子货车,车厢里有股难闻的味道,但心情却是非常振奋的,当随队伍进入胶海关大院,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洋楼,心里更是难掩胜利的喜悦。
25岁的旧职员张侃清楚地记得解放前一天是端午节,“那天上午就听说解放军入城了,南北主干道热河路、辽宁路一线戒严不让通行,我住在东侧的安东路,没能到关里去上班。下午4时多,我给关里打了电话,同事告诉我军代表已经进驻并接管海关了。6月3日我到了关里,见到了军代表和军助理。6月4日,召开了全关会议,位置就在大楼东侧的平台,旁边是个防空洞,大家都坐在防空洞的斜坡上。军代表张学礼戴着眼镜,穿着槐角染的草绿色军服,在平台下面给大家讲话,几名军助理带着枪在边上警戒。军代表向大家讲解了接收政策,宣布交接办法及纪律。给我们讲‘三敌四友’的‘三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四友’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再就是讲‘三原政策’,即海关职员原职、原薪、原封不动,大家照常工作,各单位配合军助理完成交接。”
顺利交接
接管工作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按照“各按系统,原封不动,自上而下,整套接管”方针,各部门自拟交接清册,填写清楚。有些材料英文需翻译成中文,按规定到10日结束,而后照表清点。
鲁忠贤被分配到了接管海务科小组,组长是军助理张昆,组员有林志平、车程春、王星等同志。该小组负责接收海务科管理的浮标工厂和团岛、小青岛、潮连岛等灯塔,以及两艘给守塔人员送水送粮食的补给船。浮标工厂在六号码头,配备铣床、冲床等技术设备。接收人员到实地照表清点设备、工具、物资、档案等,核对确定后,逐项签字。
据张侃回忆:“负责接收会计科的军助理张庆励是从滨海解放区过来的,政治水平很高,非常平易近人,常常给我们讲讲解放区的事情,进行一些革命传统教育。会计科的交接工作牵涉账目较多,需要一笔一笔核对。印象比较深的是解放区记账跟我们不大一样,他们是以万为单位,四位数加一个逗点,一开始我们也跟着学习,1950年后统一回到国际通用的做法。通过核对账目,很快形成了移交清册,顺利完成了会计科的交接工作。”
接管干部参与了“自交自接”工作。接管的主要物资有:浮标修理厂一座;煤、大米、汽油、颜料一宗;银元75424元,银元辅币1305元;巡逻艇7艘,大小汽车7部。一切档案卷宗完整无损。交接工作于6月24日清点完毕,一次交清。接管的第二天,胶海关机关就恢复了正常工作;浮标修理厂边清点交接,边恢复工作;因军事斗争需要,警备司令部命令灯塔暂不放光,后经批准又重新放光。根据《青岛市军管会工商部接管工作概况》(1949年8月30日)记载:胶海关清点物资所值共计旧人民币512089340元,青岛商品检验局共计18580448元。至此,胶海关接收工作顺利完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海关红色档案故事 | 青岛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海关的接收与改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