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发表于 2021-6-10 07:33:31

血浓于水 情重如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山多地少的香港,农业资源短缺,农产品难以自给自足,一水之隔的内地是香港农副产品的主要来源地之一。1962年,国家决定开通活禽活畜运输专列,保障香港鲜活商品供应,因该专项列车每日开行三趟,被形象地称作“三趟快车”。翻开档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趟快车”把香港和内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将动植物检疫人带到了安全保供的舞台中央。



“三趟快车”开通后,每天满载猪牛羊等鲜活商品的专列从上海、郑州、武汉等地始发,定期、定班、定点运往香港。为保障供给香港活畜的质量,国家向专列进入香港的最后一个停靠站点——笋岗铁路北站,派驻了近10名动植物检疫人员,负责对运往香港的活畜进行检验检疫,人们亲切地称呼这群动植物检疫人为“检猪倌”。



当时条件简陋,“检猪倌”们就在铁道旁搭起简陋的铁皮房办公,每来一趟列车,“检猪倌”们都要在满是粪便的车厢里钻进钻出,对活畜进行健康检查,一会儿工夫,身上的味道就与车厢内排泄物的味道融为一体。遇着夏季高温,车厢环境更加恶劣,中暑或生病的人比比皆是,却从未有人有过埋怨。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曾荣清是深圳的第一代“检猪倌”。1963年,大学一毕业,曾荣清就只身来到还是荒僻小镇的深圳,成为了一名动植物检疫人,干起了“检猪倌”的工作,那时他和其他检疫员一道,天还未亮,就要顶着月亮、打着电筒,越过窄窄的田埂,步行来到北站。



深圳笋岗北站,原深圳边防兽医检疫站工作人员手持检疫设备、记录本对活畜开展检疫。
天色昏暗,一不小心脚滑摔进旁边的稻田沟里是常有的事。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咬牙坚持着,爬猪车、钻猪群,遇到活畜应激死亡或因病残次的情况,曾荣清和其他“检猪倌”要合力将重达三四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活畜靠人工背卸下来,重量压弯了他们的脊梁,却未能压垮他们对责任的坚守和使命的担当。

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乐观面对、苦中作乐;繁重的工作下,他们坚定信心、坚守信念。日复一日,这些老一辈“检猪倌”从未忘记党中央保证供港的嘱托,用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克服重重困难,保障了“三趟快车”按时按点抵港,将满载祖国人民热情的生鲜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香港同胞的手上。



2018年,清水河供港活畜中转仓,海关关员身着防护服开展强化消毒和应急演练。
直至香港回归的35年里,经“检猪倌”们检疫合格输送到香港的活猪近9000万头、家禽50多亿只,没有漏过一只病禽畜,没有一头因质量问题而影响香港市民的健康,既保证了香港同胞们餐桌上猪肉牛肉的卫生质量,又为外资企业争创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香港回归后,两地人民在各个领域进一步加深联系,深港两地通关模式加速优化。同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运输成本低和效率高的汽车运输方式成为运输供港活畜更好的选择,供港鲜活产品的出口逐渐从铁路运输向公路运输转移。1986年,罗湖区设立供港活畜中转接驳和离境检疫场所——清水河供港活畜中转仓,逐渐承接了更多的供港活畜业务。2007年,服务长达45年的“三趟快车”光荣“退役”,灵活便捷的汽车接过了供港运输的接力棒,组成新的“N趟”快车,供港活畜的检验检疫工作全部转移至清水河供港活畜中转仓。



2018年,清水河供港活畜中转仓,海关关员身着防护服开展强化消毒和应急演练。
从60年代设在铁路旁破旧的小铁皮屋办公区到如今宽敞的办公室、舒适的休息区;从60年代的“三趟快车”到如今公路、铁路一同运行,每天“N趟”快车;从60年代简陋的监管检疫方式到如今的中转仓集中检疫、技术设备监管……“检猪倌”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奉献的同时,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日益强大。



2018年,清水河供港活畜中转仓,海关关员身着防护服开展强化消毒和应急演练。
时代在变、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变、周围的战友在变,始终不变的,是“检猪倌”骨子里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奉献、对海关事业的坚守和担当。

文 / 李健军 杨彦泽 张珊珊


来源:深圳海关
编辑:常相婧
审校:高扬
出品:中国海关传媒中心
投稿邮箱:569613217@qq.com
(秀米投稿账号同邮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血浓于水 情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