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我在岗
护航百年 坚守国门 ——海关防疫一线党员故事六月底的中午,阳光洒满了整个大连机场的廊桥,此时室外温度已经接近30度,而廊桥的温度已达近40度。在密不透风的廊桥内,身穿防护服海关工作人员正准备对来自日本入境航班进行登临检疫。此时的他们已经汗流浃背,而这仅仅是他们工作的开始。“无论春夏秋冬,每当登临结束,防护服里的衣服都早已湿透,我早已习惯这种工作状态。即便再累再苦,我们党员都要冲在前面。”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检疫监管科副科长初光邸表示,“登临检疫是我们海关监管入境航班的第一步,旅客跨出舱门就意味着进入了中国境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就会给境内人民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好这第一道关。”仅2021年以来,初光邸累计登临航班200余架次,监管入境国内旅客1.4万人次。海关检疫现场还能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防护服,外面还要再反穿一层隔离衣,手上戴三层手套,头顶两层防护帽,还需佩戴护目镜,外加一层防护面屏。如此繁琐厚重的防护要求,是因为他们是整个防疫过程中风险最高的采样岗位。采样过程中,旅客需张开口鼻,有时会因不适产生咳嗽、打喷嚏等反应,而采样人员和旅客之间近距离接触,时刻存在被感染的风险。“即便护目镜已经是防雾的,但是每天站在采样间一两个小时,厚重的防护服加持下,已经分不清护目镜上的是雾还是汗了。”机场海关年轻党员康伟熙说道。他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自疫情发生以来,他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采样岗位,为了使采样环节更加规范、高效,他还和同事们一起研讨,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和工作经验,总结出了鼻咽拭子采样12步工作法,大大提高了口岸的采样效率。黄震是机场海关一名普通关员,今年已经50多岁了,疫情期间他和所有党员一样冲锋在前,始终坚守岗位。航班结束后,所有海关工作人员要进行防护服脱卸,黄震就主动承担起了安全监督员的职责,监督和督促其他同事正确脱卸防护服。每天,他都要等所有其他同事都脱卸完毕之后,将这些医疗垃圾搜集、打包、推送到专门的清理点后才能脱掉自己的防护服。“经历了这场疫情,看到身边的党员同志们奋不顾身,我深受感动,虽然我年纪也不小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盼望着加入党组织。”疫情期间,黄震主动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红心向党、矢志不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