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旗帜下坚守国门(一)——风鹏正举,探索建立现代海关制度
1978年到2021年,四十三年波澜壮阔。展开当代中国长卷,从改革春潮拍岸,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接力探索,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极不平凡的历程中取得极不平凡的成就。
阿拉山口口岸
外贸蓬勃发展,国门巍巍屹立。处在对外开放第一线的中国海关,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提效能,锲而不舍探索海关现代化途径,奋力打造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海关监管体制机制,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新征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从建立健全现代海关制度到区域通关一体化,从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关检深度融合改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海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统筹发展和安全,用行动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犹如一声“春雷”振聋发聩,更如一阵“春风”吹遍神州,改革春潮带来万象更新,焕发勃勃生机。
20世纪7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海关已有多年不独立征收关税,面对海关“职能弱化到仅进行货物监管和计征个人进口物品行邮税,关税对国家财政和经济杠杆作用几乎消失”的局面,基层海关干部群众对此反应强烈。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纸书信见丹心。1978年1月,上海海关9名青年关员以“人民来信”方式,联名向党中央呼吁恢复海关征税和改革海关管理体制。一封、两封、三封,信件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及时回应。紧接着,各项改革接踵而至。
1980年1月1日,各地海关对外贸公司进出口货物实行统一报关制度,恢复海关征税。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直属国务院。
行装重整,风鹏正举。摒弃“人人过筛、细查细验”旧模式而启用旅检红绿通道,引入国际上普遍采取的海关保税监管制度,设立全国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集中开发运行报关自动化系统(H883),国境卫生检疫法、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87年至1992年相继实施……中国海关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
时代,总是犹如一位严苛的考官。20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困难和问题同时摆在了海关人面前。
在国内,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蓝图,由此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各个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从1994年起,我国金融、财税、计划、投资、外贸、外汇等各个领域都相继进行了全面改革。
在海关内部,由于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进出口业务迅猛增长,海关面临前所未有的通关压力。同时,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要求严厉打击走私违法活动、保护民族工业的呼声十分强烈。
国际上,以冷战结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协议全面达成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为标志,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同时加强。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协议,未来10年各国的非关税壁垒将基本拆除,关税水平将大幅度降低,国际贸易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中国共产党强调要顺应时代潮流,正确把握时代潮流。为应对日益剧烈的国际贸易竞争,顺应本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海关应时而动,开启海关现代化战略的三个阶段“两步走”。
——1994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召开,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海关管理体系”作为海关改革的整体目标,启动中国海关现代化进程。
——1998年,海关总署升格为国务院正部级直属机构,总署党组通过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从海关法制、企业守法管理、信息化管理、现代通关管理、物流监控和海关调查、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八大体系,远景规划构成了现代海关制度第一步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随后启动了以通关作业改革为突破口的全方位、大规模现代化改革。
——2003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确定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实施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达成时间指向2010年,海关现代化进入整体推进的新的历史阶段。
方向指引前行,奋发展现作为。展开历史卷轴,一笔一画勾勒的改革蓝图,在海关系统化作奋勇争先的指引。
大铲海关缉私舰艇对涉嫌走私违法船只进行拦截追捕
1994年,中国海关正式建立海关稽查制度,以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为工作中心,使海关监管对象从以货物为单元向以货物和企业为单元并重转变,把海关对进出口的监督管理建立在对企业管理和帐册稽核的基础上,扩大了海关监管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增强了海关对进出口企业的监管能力。
面对广东沿海走私活动,大铲海关增配“精锐部队”,712、801、860等中型缉私舰艇先后加入打私战斗序列,使大铲海关人如虎添翼。1995年,大铲海关查获当时全国最大的海上走私文物案,缴获从战国到清代文物共计518件等,震惊中外。
1998年7月,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决定改革缉私体制,组建海关缉私警察,实行“联合缉私、统一处理、综合治理”和缉私罚没“收支两条线”新办法,加强缉私队伍建设。从此,海关综合运用刑事与行政两种执法手段,始终保持打击走私高压态势,营造公平外贸秩序,保障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
成都海关抗震救灾突击队抢险现场
2000年9月6日,一块金灿灿的牌匾揭开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海关监管的新篇章,全国第一家出口加工区——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对海关监管提出了新要求。昆山海关不等不靠、敢想敢当,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案,自主开发监管辅助管理平台,实现98%的货物2天内销往全世界下游企业的通关需求。出口加工区设立当年,就拉动外资投产4.2亿美元,通关效率提升10倍以上,企业生产实现“零库存”。全国第一票网上报关、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深加工结转试点、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一项项全国首创改革在这一“样板间”诞生。
2008年5月23日,原宁波检验检疫局抗震救灾防疫第一小分队在平武县南坝镇的灾民安置点开展消毒工作
2002年1月1日,我国在《曼谷协定》框架下首次根据协定给予其他国家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关税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的崭新一页就此掀开。为积极履行入世规则,我国关税估价制度在法律架构、规则、程序等各个方面作出调整和变革。从以海关审定的“正常价格”为基础,到今天的以货物“成交价格”为基础,逐步建立了与国际规则相衔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海关估价制度。中国海关同时在国际估价领域积极作为,不断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成为中国海关履行国际义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海关制度的一个样板。
2003年9月,国务院举行授予海关关衔仪式,标志着海关关衔制度正式施行,打造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由此开启。
2003年10月1日,上海海关在浦江海关驻上海航运交易所集中报关点以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公告实行“5+2天”工作制,开始提供每周7天的报关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365天,天天能通关”。2007年末,上海海关在全国率先开展分类通关改革试点。
……
向党而生,为国而存。梳理这一时期的海关发展历程,关警员对走私船只开展星夜抄查时火眼金睛、分毫必察,不大的报关厅却呈现人山人海的气势,码头上吊机日夜不休、灯火通明……海关在统计、监管、征税、缉私等方面取得无数业绩。
原湖北检验检疫局三峡工程办事处人员在三峡工地现场对进口德国缆机损坏部件进行原因分析
1978年到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从206亿美元提高到近3万亿美元。海关税收从1980年恢复征收关税时的3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518亿元,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大关。
这一时期,中国海关对标国际一流,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守国门、保安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2008年9月27日,经过长达4年的不懈努力,张家港港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实地测评,成为全球首个国际卫生港口。
这一时期,无论是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还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海关无不以使命为己任,彰显勇气担当。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工程所需进口货物存在合作国别广、贸易性质杂、货物品种多、供货时间长、合同单证变化调整快等特点,在通关路线、供货时间、合同单证要求上都十分特殊,许多通关难题是当时海关通行操作办法所难以解决的。
1996年10月,海关总署批复宜昌海关开关,驻三峡工程办事处同步揭牌运行,开展现场办公。随后,根据工程进口设备管理体制需要,在工程现场批准设立了三峡保税仓库。2001年10月随着进口机组大型重件设备的大量到货,海关又在三峡坝区左岸重件码头设置三峡进口设备临时监管点。通过设立、搭建海关机构和监管设施,给三峡工程的通关便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6年,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作为全国第一批保税物流中心开展试点
在宁波海关档案库房中存放着这样一面旗帜,上面印着“中国检验检疫宁波抗震救灾防疫小分队”,周围签满了全体小分队队员的名字。这支小分队是当时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唯一一支被国家六部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的队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灾情危急的非常时刻,他们千里驰援,先后派出2批4支卫生防疫小分队共41人。他们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风餐露宿,先后深入受灾最严重的青川、北川、平武、都江堰等地的城镇、乡村、学校、棚户区,对重点防疫地点实施有效卫生防疫处理。出动1360人次,消杀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处理遇难者遗体上百具,发放粘蝇条1.1万条、防病知识宣传册近万份……他们被灾区人民视为“保命天使”。
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国门卫士团结一致、不畏艰险,从积极自救到支援前线,从保障国际援助快速通关到服务企业灾后重建,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大爱之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