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旗帜下坚守国门(二)——深化改革,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海关监管体制机制
改革,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2013年11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会上获得通过。
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提升通关效率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海关监管管理体制”“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以下简称“三互”)等改革任务,为海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4年9月,石家庄海关京津冀通关一体化窗口办理首票跨关区报关单
下达军令状,吹响集合号,全国海关迅速挺进全面深化改革主战场。
2014年,海关提出实施以“两中心三制度”为“四梁八柱”的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统筹海关各项改革,同步落实“三互”大通关建设,不断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海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3月30日,连云港海关现场监管出口至越南国产汽车,在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模式下,该批车辆几分钟内就办结了通关手续
上海,地处长江与黄浦江的入海汇合处,一座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繁华里积淀着深厚的红色气质。上海,长期浸润创新因子,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从来不缺少攻坚克难和自我革命的勇气。2016年6月1日,海关总署在上海成立风险防控中心和税收征管中心,启动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逐步将安全准入风险防控拓展至水运、陆运、空运等全领域,将税收征管覆盖至全商品章节,打造改革“样板间”。
实施“一次申报、分步处置”,推进企业“自报自缴”,开展隶属海关功能化建设,“三制度”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海关监管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监管重心转移到后续环节,进出口企业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2015年4月,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应急协调中心与区域海关业务现场视频连线
“一体化通关后,货物通关更简便了,只需要一次申报,海关其他手续都在货物放行之后,由于节省了大量通关时间和物流成本,我们的生产经营都有了更大的竞争力。”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陈芳高兴地说。
2017年7月1日,通关一体化正式全面实施,并于年底基本完成。覆盖企业范围从最初的上海13家扩大至全国4万多家,实现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和海关监管效能的同步提升。
“通过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破除业务条线和关区间藩篱,风险防控中心和税收征管中心实现风险集中处置、指令直达一线,深入推进‘三制度’落地,全国海关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执法、协同服务,企业可在全国任一海关办理通关手续,同一监管口径、同一服务标准。”通关一体化改革作为海关监管体制的一次历史性变革,载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
这一年,全国海关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同比分别缩短36.85%和38.24%,通关时效显著提高。
拱北海关关员向企业人员讲解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操作方法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驶入2018年春天。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在改革开放40周年开启新征程。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对此,德国《世界报》网站评论,中国正面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新时代发展需要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包括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等。
汕头海关优化监管服务,助推地方发展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职责和队伍划入海关总署。”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是我国口岸管理体制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也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英明决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党中央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充分信任,更是交给海关的一份沉甸甸的职责和使命,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海关总署署长、党委书记倪岳峰说。
改革后的海关,职责更宽广,队伍更壮大。但是,进入崭新发展阶段,海关如何在改职责上出硬招?不能光是改头换面,还必须要脱胎换骨。“有业内人士表示,出入境检验检疫职责并入海关,在硬件设施上的归并其实最容易,在流程再造上需花大功夫,未来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将是一个新命题。”《经济日报》一篇关于“新海关”换装亮相的报道中写道。
4月16日,海关机构改革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倪岳峰郑重强调,要坚持“政治建关、改革强关、依法把关、科技兴关、从严治关”,尽快实现关检管理职责深度融合、有机融合,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打造先进的、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海关监管体制机制,锻造一支整齐划一、忠诚干净担当的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海关。
4月20日,原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开始统一以海关名义对外开展工作,口岸一线旅检、查验和窗口岗位实现了统一上岗、统一着海关制服、统一佩戴关衔。
济南海关双随机“属地申报,授权放行”模式推行后,接受申报的现场关员正在根据相应授权办理放行手续
迈进新时代的“新海关”,初心不改,面貌一新,站位更高,定位更准,让未来海关职能的改革优化倍受期待。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海关监管制度体系,重在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大胆改、主动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随着海关总署党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更加成熟、目标更加明确,全国海关一系列改革实践应运而生。
将检验检疫作业纳入海关一体化整体框架,实施整合申报、统一布控、查检合一等措施,海关监管、检验检疫两大口岸通关作业环节历史性融为一体。2018年,随着通关流程和环节大幅精简优化,原报关、报检共229个申报项目合并精简至105个,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
海关总署成立税收征管中心(广州),启动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
深化全国通关一体化重点领域改革,2019年以“两步申报、两轮驱动、两段准入、两类通关、两区优化”为主要内容的《海关全面深化业务改革2020框架方案》出台。自2016年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共推出主要改革举措70余项。
——通过实施进口“两步申报”,企业可以先申报一部分必要信息,放行提货,再在规定时间内补充完整申报信息,有效缓解口岸通关压力、优化资源调配。
——通过安全风险防控“两轮驱动”,构建随机抽查与精准布控协同分工、优势互补的安全风险统一防控机制,更加有效地筑牢口岸安全防线。
——通过实施监管“两段准入”,对进境货物综合考量风险类别、高低、紧急等情况,分类施策、精准监管,既确保重大风险在口岸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又避免将安全风险全数压在口岸一线。
——通过科学划分寄递渠道和货运渠道“两类通关”,逐步将邮寄、快递、跨境电商纳入全国通关一体化,开展一体化风险防控,健全统一规范的通关制度。
——通过实施监管“两区优化”,健全自由便利的特定区域海关监管制度,更好地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放型经济重要平台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田作用。
行棋观大势,落子开新局。2019年6月,“两步申报”改革被纳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改革任务。8月23日,海关总署正式启动实施进口“两步申报”改革试点,全国首票进口货物“两步申报”改革试点业务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
该票业务由舟山中外运报关有限公司申报进口,进口货物为冻鲣鱼。正常情况下,从企业准备申报到准予提货整个流程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1分28秒。
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助力广州南沙建设枢纽港
“通关速度更快,物流成本更低,企业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获取货物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地完成申报。”该公司有关负责人由衷为新政点赞。
2020年1月1日,“两步申报”实现全国海关全覆盖。全年这一模式报关单平均整体通关时间为16.93小时,相比非“两步申报”报关减少60%。
避免“碎片化”,善打“组合拳”。不止是“两步申报”“先放后检”以及“双随机、一公开”、关税保证保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等重点改革也齐头并进;“提前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创新监管效果日益显现;“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审批事项、内部审批环节持续精减压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改革全面深入,海关科技也密集发力、加速跨越,为海关系统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赋能助力。
新一代海关核心通关系统1.0上线运行,H2000系统首次实现全国海关范围数据共享;“单一窗口”日申报业务量1200万票,主要申报业务应用率达100%;现代化监管装备设备大规模配备应用,在全世界率先使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审图技术,保证了有效监管前提下实现快速通关;单兵作业系统有效提高了现场查验效能;建成各类实验室1300多个,在打击洋垃圾走私、国门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检融合以来,科技进一步为海关传统监管插上信息化、智能化翅膀。
中国海关科技的创新与应用,特别是智能审图作为新海关在“科技兴关”“智慧监管”推进过程中具有突破性和代表性的重要举措,成为中国海关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在中国举办的2019年中俄海关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应用交流研讨会上,俄罗斯海关署信息技术总局局长佩先斯基赫一行对智能审图技术表现出极大兴趣,强烈要求会议举办方能允许他们到天津海关实地取经。在现场观摩了智能审图秒放单据等操作后,俄海关关员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智能审图上线以来,挪威、英国等众多国家海关相继前来参观学习。可以说,智能审图是海关顺应时代发展求新求变的一次大胆探索,也是“中国智造”的优秀结晶。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到2021年要实现智慧海关基本建成,2025年要全面实现智慧海关,海关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在关键领域领跑全球海关科技发展。”倪岳峰多次深入口岸监管一线,实地查看科技应用推进和落实情况,推动科技兴关加快实施,智慧海关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这些举措是对海关职能的深化改革,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促进制度集成创新的范例;是深化改革攻坚,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提升改革综合效能的典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宪法与行政法学系主任、教授郑雅方说。
系统集成的改革布局,注重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迅速产生“化学反应”和耦合效应,中国海关监管体制机制进入全新境界。
纵览今日之中国海关,大力探索开展集装箱检查设备等智能审图技术应用走在国际前列,在风险管理等领域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效明显,主要业务应用覆盖港口、机场、铁路码头等边境各流程全链条;与20个经济体46个国家(地区)实现“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互认国家(地区)数量居世界第一;基本建成覆盖生产贸易全链条的农食产品、生物制品检疫准入风险评估、协议签署、产地预检、入境检疫和后续监管制度;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海关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有关规则和标准制订,深度参与19个自贸协定谈判,实现了有关国际规则标准的全面对接。
数据显示,我国进出口环节需要验核的监管证件已从2017年的86种精简至41种,除3种因特殊情况不能联网外,其余38种证件全部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办理。全部监管证件实现在通关环节自动比对核查,企业无需向海关提交纸质监管证件。
“跨境贸易”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的10项指标之一。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我国“跨境贸易”指标全球排名已从2017年的第97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56位。2021年5月,全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38.93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2.12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60%和82.7%。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步伐加快。截至目前,海关共推动6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全国16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综合保税区151个,占比92.7%,整合优化工作已基本完成,实现应转尽转。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全面从严治党。近年来,党对海关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完成三级党组改设党委,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顺畅。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令行禁止、担当奉献”的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成效显著,“马上就办、真抓实干,锲而不舍、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和实干精神,在全国海关蔚然成风。
风好正是扬帆时。改革创新的征途上,海关紧跟中央步伐,紧盯“管得住、放得开、效率高、成本低”,力求海关监管体制机制与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相匹配,更加适应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要求,尽显“实干”的坚定决心,更证明了精神内核强大的实践指导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