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受新冠疫情影响,已暂停144家食品企业对华出口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 郭媛丹】7月6日,海关总署发布消息称,疫情发生以来,共暂停144家发生新冠疫情员工聚集性感染的输华食品企业对华出口,有力筑牢了中国政府维护食品安全的防线。专家认为,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是提高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支撑。
当天,海关总署在杭州举行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系列活动。作为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一部分,此次活动以“尚俭崇信,守护阳光下的盘中餐”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各海关单位组织在口岸现场和社区、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及答疑等活动,并发放宣传册、宣传单,增进社会各界对进出口食品安全、口岸食品安全、打击食品走私等海关工作以及对食品安全常识的了解。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重视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中国致力于筑牢维护食品安全的防线。随着中国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消费量也越来越大,这决定了在国内产能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中国需要进口更多的产品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如何确保进口食品安全,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保障,海关总署相关人士和专家进行了解读。
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副主任,国际食品法典添加剂委员会主席樊永祥6日表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涵盖了1300多项食品国家标准,中国视频标准框架体系与国际制定法典标准以及其它发达国家相一致。
根据介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有三个特点:首先覆盖了我国食品消费中所涉及到的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所有危害因素,既包括放射性污染等天然污染因素,也包括食品工业或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包括食品增加剂、营养强化剂等人为因素的标准要求。其次,覆盖面广,覆盖了经营消费的所有食品类别,比如粮油、肉、蛋这样的日常消费品,也包括有中国特色的食品产品,比如豆制品等,全面保障了食品消费安全。第三,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遵循了国家通行的风险分析原则,基于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数据、中国居民的膳食消费水平以及食品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可行。
樊永祥认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保证了国内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另外一方面也是食品进口安全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的标准水平,中国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对于国际标准制订过程中,让更多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能够引领国际标准的制定,“目前我们很多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并且引领着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标准和国际农药残留法典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
除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位于进出口食品安全防线一线的海关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海关总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两个重要文件,为海关对进出口食品监管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在执行层面的落实也尤为关键。《环球时报》在采访中了解到,进口食品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海关会在进口前、进口时和进口后三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进口食品安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海关总署加强进口食品源头管控,对检出新冠病毒阳性的企业实施紧急预防性措施,监督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支持建立和完善冷链食品追溯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措施,严防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
据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海关累计对109.87万个进口冷链食品、动植物产品的样本进行了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累计监督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进口冷链食品2711.44万件。疫情发生以来,截至目前通过远程视频方式抽查60个国家(地区)的296家输华食品企业,暂停144家发生新冠疫情员工聚集性感染的输华食品企业对华出口。
此外,今年1-6月,全国海关在口岸监管环节检出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并未准入境食品化妆品共1070批,均已作退运或销毁处理。
对于进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认为,一方面,丰富多样的进口食品满足了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许多进口的大宗产品是加工生产食品的重要原料,支持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生产的出口食品也遍布五湖四海,已成为全球食品供应链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是提高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支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