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放行何其难?
8 f0 n5 X% v% R% M6 Z8 J3 v( ?交保放行
& ]6 @0 f- m/ J" A《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海关总署令[2013]211号)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海关审查确定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期间,纳税义务人可以向海关提供担保后,先行提取货物。 担保形式
9 R# o) X/ H5 Y" r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事务担保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1号)第十二条明确规定: 当事人可以以海关依法认可的财产、权利提供担保。 从实践看,海关目前接受担保最常用的方式为保证金或银行出具的保函。
2 J9 o e8 ]" |9 L1 E+ H: P7 _0 e

! ^6 g/ r5 k" f1 }3 [( u& Z1 F
实施案例 2016年1月10日, 东莞某企业向华南某海关申报进口两个货柜、价值1万美元的乌克兰经济级赤松板材。
+ D8 w! v! J, d& C2 w4 {6 ?5 T

- \3 f; z$ g4 Z: A' g+ c( @2 b
审单中心外转现场海关审价。 11日现场海关通关科通知要查验货物,核验木材级别。当日上午吊柜开箱取样送检。 因现场取样没有拍照,12日再次吊柜拍照取证。 13日海关查验科要求进口商提供所核商品级别说明,货主当即提供。 货主向海关口头请求交保放行,海关查验科答复:要等检测人员查看货柜后才可申请。 21日上午深圳木材检测中心人员到现场做级别检验,第三次吊柜检验。 21日下午,货主向海关查验科提出交保放行申请,经办关员告知:交保放行要三级审批,货主随即找值班科长,科长表示本人同意,但领导批不批不知道。 22日收货人向查验科正式递交“通关环节税款担保申请表”, 经办关员表示:今天是周五(22日)了,估计等领导批下来,货物也差不多要放行了,将申请表搁置不办。 25日,收货人到海关查验科数次询问检验结果,均告知检验报告还没到 。 收货人直接向检测中心查询检验结果,得知检验报告已于22日发送海关。 26日下午四时,收货人苦苦等待终于获得海关通知:检验结果与申报相符。收货人要求办理放行提货,但此时海关已经下班。 1月27日办妥纳税手续,货物放行。
$ z8 V, _9 _6 o7 V# c* {: e+ [
6 q) i4 x; b: ], G+ B/ z
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 1月8日到港到海关放行历时20天,在船公司提供14天特别优惠的免舱柜期情况下,依然产生了5天的超期费,加上两次额外吊柜费用: 超期舱租:5×500/天×2柜=5000元 柜租:5×450/天×2柜=4500元 吊柜费580/柜×2次=1160元 三项合计10660元
( h T. u( G- o
1 W1 K0 X1 i; `; ]9 H' F' J管理操作流程方面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1 海关有权检测取样,但具体取样应该有清晰、明确的流程,作为取样的一个重要环节,照相不应该遗漏(随着海关“电子移动单兵查验装备”配备推进,这个问题似应得到解决); . R3 d& a8 P) ~2 Y, J* X- x
2 理论上说,检测机构根据送检样品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为何还要第三次开箱取样?是样品的数量或者样品位置不符合要求?总之,重复取样应该而且能够避免; 8 l, c- N# K4 |4 U' G
3 确定取样检测的同时,海关应同时通知货主提交详尽的商品资料;为什么取样完成第二天再提出这个要求? 0 ~4 F& [6 Q$ ~( l. }$ d3 c/ `1 u
4 选定为检测对象的进口货物,为何交保放行要等检测机构再次开柜看货以后才能办理?
1 y% `/ E* r: t3 a$ K5 作为进出口当事人的一项权利,海关设定三级审批审批也未尝不可,但内部审批制度是否要 如此复杂;经办人、科长、处长(关长)不在岗位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节假日如何处理;要不要设定一个时限规定,何种情况下可以拒绝等等,海关能否从权利当事人角度出发做出相应的制度性安排? ; D6 N D! M; Z: t+ X) c5 |
6 检测机构的报告送达海关后,是否应该主动通知进口商? 4 `2 C; E) v r6 r/ [
7 检测报告明明已经送达,海关内部如何避免出现此事例当中的相互脱节,导致货主苦苦等待?是否可以要求检测机构在向海关提交检测报告的同时,通知进口货主? ! X% @/ U6 a% G6 `% B, S V2 Q _
8 【2015】16号《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查验没有问题的免除吊装、移位、仓储等费用”。取样作为查验的一个方式,尽管没有问题,为何又不纳入免受吊柜费范围? : u3 P% v. [ `
0 o9 c6 L! L/ x9 B* y; S4 t个人 愚见 就我所知,交保放行制度在各口岸海关的实施操作上有一定差异,有的很顺畅,有的(譬如此例)则较为复杂。作为行政管理机关,海关在发布管理规章,制定管理制度过程中,应该在提高操作层面的适用性,管理对象的舒适性,通关的流畅性以及行政的便捷高效性等“工艺”上再下功夫。制度上的一个小小缺失,也可能导致对企业的巨大伤害。 |